
“明明约了全屋保洁,结果厨房油污没擦干净,说这是‘重度油污需额外加钱’;卫生间玻璃水渍还在,解释‘不属于基础保洁范围’……” 不少雇主都有过类似的糟心经历:花了钱请保洁,不仅没换来清爽的家,反而因为 “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” 和保洁人员起了争执,最后落得 “钱花了、气受了、卫生还没弄好” 的尴尬局面。
其实,家政保洁之所以越做越乱,核心问题往往不是保洁人员不专业,而是雇主和服务方之间的 “服务边界” 没说清。所谓 “服务边界”,就是保洁服务的具体范围、标准、责任划分的 “底线清单”,一旦这个清单模糊,后续纠纷自然难以避免。作为雇主,掌握 2 个关键约定技巧,就能从源头规避矛盾,让保洁服务更省心、高效。
一、先搞懂:“服务边界模糊” 的 3 大坑,90% 的纠纷都源于此
1. 范围模糊:“全屋保洁” 不等于 “所有地方都保洁”
很多雇主默认 “全屋保洁” 就是家里每个角落都要打扫,但实际上,基础保洁、深度保洁、专项保洁的范围天差地别。比如:- 基础保洁通常包含地面清扫拖拭、家具表面除尘、卫生间台面擦拭、厨房灶台简单清理;
- 但诸如 “厨房油烟机内部拆解清洗”“窗户缝隙里的顽固灰尘”“衣柜内部衣物整理” 等,大多属于额外服务或深度保洁范畴。若事先没明确,保洁人员按 “基础标准” 完工,雇主却以 “没扫到细节” 为由不满,纠纷便由此产生。
2. 标准模糊:“擦干净” 的定义,你和保洁可能不一样
“擦干净” 是最主观的描述 —— 雇主觉得 “摸上去没灰、看不到水渍” 才算干净,保洁人员可能认为 “肉眼无明显污渍” 就是达标。更隐蔽的是 “细节标准”:比如插座面板边缘的灰算不算?墙面的手印擦不擦?冰箱顶部的积尘清到什么程度?没有统一标准,双方都觉得 “对方在找茬”。3. 责任模糊:“意外损坏” 该谁担责?
保洁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:碰倒易碎摆件、刮花家具表面、损坏电器开关…… 如果事先没约定责任划分,轻则扯皮吵架,重则需要赔偿,原本的 “服务关系” 直接变成 “纠纷关系”。二、雇主必学 2 个约定技巧:把 “模糊需求” 变成 “明确清单”
想要避免边界不清的麻烦,关键在于 “提前约定、细节落地”。掌握以下 2 个技巧,能帮你把服务需求讲得明明白白,减少 90% 的后续纠纷。技巧 1:用 “清单化约定” 锁定服务范围,拒绝 “笼统描述”
“清单化” 是明确服务边界的核心 —— 把 “我要打扫卫生” 变成 “具体要打扫哪些区域、做哪些项目”,让双方对服务内容有统一认知。第一步:按 “区域 + 项目” 列清单,不遗漏关键场景
家里的清洁需求可以按 “公共区域、厨房、卫生间、卧室 / 书房” 划分,每个区域标注具体项目。以最容易起纠纷的 “厨房” 为例,清单可以这样列:- 台面:擦拭表面油污、清理残渣、擦干水渍;
- 灶台:擦拭灶眼周围油污、清理灶台缝隙;
- 墙面:擦拭灶台正上方 1 米内墙面油污;
- 厨具:锅碗瓢盆表面擦拭(不含内部清洗、收纳);
- 地面:清扫、拖拭(不含瓷砖缝隙深度除垢)。
第二步:明确 “不包含项目”,提前排除预期差
除了 “要做什么”,更要明确 “不做什么”。比如:- 不包含重物搬运(如挪动冰箱清理底部);
- 不包含贵重物品清洁(如玉石摆件、真皮沙发);
- 不包含衣物、杂物的整理收纳(仅负责表面除尘);
- 不包含墙体霉斑、顽固胶渍的深度处理(需专项服务)。
本文标签:
上一篇:揭秘!月嫂接私单的 “隐形” 小技巧,内行人很少外传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相关推荐